拍賣信息
藏 品:禦制胭脂紅地琺琅彩千葉蓮紋盌
編 號:2988
起拍價:
成交價:HKD 87,200,000
規 格:D:11cm
拍賣時間:2019-11-27
拍賣公司:香港佳士得
藏品描述
琺琅彩瓷,又稱瓷胎畫琺琅,是指一批數量極少、以琺琅材料在瓷胎上彩繪裝飾紋樣并燒成于清宮的瓷器,首見于康熙一朝。
琺琅彩作爲釉上彩的嶄新品種,與中國傳統釉上彩料性質迥異。琺琅是一種燒成後成玻璃物質的彩料,不同顔料可互相混融、使調色盤大增,并可層層堆疊,營造出如油畫般的肌理感及視覺效果。琺琅料燒成後具有瑩潤、通透的特質,顔色可鮮亮可柔和,是瓷胎上作畫的絕佳顔料選擇。
畫琺琅工藝首見于十五世紀歐洲金屬器上。康熙皇帝在晚年透過歐洲傳教士傳入的禮物,首次接觸西洋畫琺琅藝術,并産生濃厚興趣,更在清宮内設立琺琅作坊,讓西洋琺琅藝師訓練中國工匠。經過數年實驗性階段,康熙朝最後數年宮廷畫琺琅工藝臻至成熟,并研發出首創于中國的瓷胎畫琺琅。康熙一朝爲琺琅彩瓷的創燒朝,在琺琅顔料上以及瓷胎繪畫上都有創新,意義深遠。
根據清宮造辦處活計文件的記錄,琺琅彩瓷自創燒始便受到皇帝的重視,制作上精益求精:素白瓷胎由景德鎮禦窯廠特制,運往清宮後由宮廷畫師繪制圖案,再由造辦處琺琅匠師描繪于瓷器上,入窯燒造。
傳世琺琅彩瓷大多爲清宮秘藏,隻屬皇帝擁有,極少流傳宮外。至民國初年紫禁城開放後,外界才得以窺探琺琅彩真面目,旋即成爲藏家鑒賞追逐的目标。畫琺琅的制作至康熙晚年才臻至成熟。從器型和琺琅料的燒制效果來看,這次拍賣的琺琅彩千葉蓮盌讓我們判定其爲康熙晚期成功燒制的琺琅彩瓷範例,爲康熙琺琅彩中巅峰之作。
首先,這隻盌的器型有别于康熙時期常見的大盌,更加精緻、輕盈,與雍正時期的盌的造型更爲接近。其次,盌身上出現的胭脂紅、白、黃三種琺琅料均爲康熙朝晚期清宮成功配制的新顔料。
另外,此盌的琺琅料繪制在上過釉的素胎上,且琺琅料發色豔麗、質地均勻,代表了康熙朝畫琺琅成熟時期的制作工藝所能達到的精湛效果。盌上所繪并非普通的蓮花,而是罕見的千瓣蓮,當中兩株屬一莖二花的并蒂蓮。這種蓮花産自蒙古地區的敖漢旗,故又被稱作「敖漢蓮」。
康熙帝對風姿綽約千葉蓮青眼有加,曾多次題詩詠之,在位最後一年(即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 年)曾命工擅花鳥的内閣學士兼禮部侍郎蔣廷錫(公元1669 至1732 年)作《敖漢千葉蓮》軸。此畫被康熙帝大爲贊賞,并着臣子題詩志之。
從繪畫技法的角度講,此盌的裝飾紋飾與蔣廷錫在《敖漢千葉蓮圖》中的蓮花,特别是畫中左側的那朵花瓣層叠豐盈的粉紅并蒂蓮花極爲相似,應受後者啓發所繪。本拍品燒造于康熙晚期,所以畫瓷師很可能曾師法蔣氏畫作,甚或是皇上授意爲之,由此看來,此盌當可斷代爲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