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罗·高更 (1848—1903)
一、人物简介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代表作品有《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黄色基督》《游魂》《敬神节》等。
保罗·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法国后印象派画家、雕塑家,代表作品有《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黄色基督》《游魂》《敬神节》等。
保罗·高更生于法国巴黎,年轻时做过海员,后成为一名股票经纪人。1873年,高更开始学画,并在1883年成了一名职业画家,他曾连续4次参加印象主义画派的展览。1886年,高更离开巴黎来到布列塔尼的蓬塔旺小镇作画。1889年,创作《黄色基督》。1890年之后,高更日益厌倦文明社会而一心遁迹蛮荒,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岛成了他的归宿。1894年,创作《敬神节》。1897年,创作《我们从何处来?我们是谁?我们向何处去? 》。1901年,他离开塔希提岛前往马克萨斯群岛。1903年去世。
保罗·高更与文森特·梵高、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大巨匠。
二、人物评价
美国艺术史家约翰·基西克:高更在他的作品中希望更多地摆脱自然观察的束缚,让观众在一定程度上独立领悟更多的个人意义,这些在以前的艺术中是不可能得到的。
三、主要作品

保罗·高更代表作
四、创作特点
三、主要作品
作品名称
|
创作时间
|
---|---|
《卡塞尔街冬天的花园》
|
1883年
|
《静物和查理-拉瓦尔侧面像》
|
1886年
|
《阿旺桥的茅舍》
|
1886年
|
《马提尼克岛风光》
|
1887年
|
《说教后的幻觉》
|
1888年
|
《洗衣妇》
|
|
《玛德琳·伯纳尔肖像》
|
|
《文森特头像》
|
|
《阿尔的洗衣妇》
|
|
《阿尔疗养院的庭院》
|
|
《黄色基督》
|
1889年
|
《苏菲奈克一家》
|
|
《美丽的昂热尔》
|
|
《绿色基督》
|
|
《保罗-高更变形肖像》
|
|
《你好,高更先生》
|
|
《韦丹‘古比尔小姐肖像》
|
1891年
|
《玛丽亚,我们向您致敬》
|
|
《持花女子》
|
|
《塔希提牧歌》
|
1892年
|
《有孔雀的风景》
|
|
《在海边》
|
|
《死者的灵魂注视着》
|
|
《月亮与大地》
|
1893年
|
《上哪儿去?》
|
|
《爪哇女人安娜》
|
|
《死者的精神不眠》
|
|
《手持调色板的保罗·高更》
|
|
《洗衣女》
|
1894年
|
《布列塔尼的女人》
|
|
《手持芒果的女子》
|
1896年
|
《快乐的日子》
|
|
《你为什么生气?》
|
|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什么?我们往哪里去?》
|
1898年
|
《白马》
|
|
《玫瑰花中的酥胸》
|
|
《她们金色的身体》
|
1901年
|
《神秘的女子》
|
|
《亚当与夏娃》
|
1902年
|
《土屋中的塔希提女人》
|
|
《呼唤》
|

保罗·高更代表作
四、创作特点
4-1、形式感
高更的画作在形式感上具有独特的装饰特色。画面呈现出单纯而朴实、区域色彩平面化的特征,画面中的形象高度概括、简洁而又形神兼备,画面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形式美感。高更使用特殊的构图和鲜艳的色彩,将不同的物体组织在一起,使画面各元素之间的形式构成存在联系,使画作富有形式感、秩序感、韵律感及节奏性。
高更在平面中寻找出表现三维空间的特殊手法。他通过画面的分割、色块对比、物体的遮挡等关系,营造出一种多层次的空间视觉效果,而空间感就由此产生了。
4-2、色彩
高更在画面形象上高更以大胆的单线平涂色,黑线勾边,用线条来分割色彩,也就是说他放弃了传统的光影与明暗,放弃了光源色对物体的影响,运用线条而不是运用体积感来处理画面中事物的边缘。在他的绘画作品中,看不到相近的调和色所塑造的事物,而是纯色的平涂、流畅的线条和朴实的颜色,使画面形象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美妙的装饰效果。
(一)高更早期绘画色彩的特点
1.色彩三原色的运用
高更早期绘画是属于印象派画风的,印象派是以瞬间的印象做画。绘画只会着重考虑作品的总体效果,顾及不到枝节细部。以豪放的笔法做画,而作品就缺乏修饰效果,是一种对笔法较草率的画法。而高更早期绘画作品深受毕沙罗的影响,他也采用印象派传统的用色方法以红、黄、蓝三原色为主绘制了一批带有浓厚的印象派特色的作品。在1875年,他创作出《伊埃纳桥附近的塞纳河》,高更直接在画布上抛开黑棕土黄三色,回归三原色,以绿色来画天空和河流,用一片黄色来表达积雪覆盖的河滩。
2.绘画色彩与光影的结合
因高更内心对绘画艺术的探索,而使高更对印象派绘画产生了不满足感。1880 年代早期,高更将笔触放松、变宽 ,大胆地、自由地加重色泽的明亮感,开始注重刻画细节。在对待光影处理方面,还有着鲜明的印象画派的特点。在他创作出《裸体习作》这幅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出到画中颜色上使用了大部分黄紫对比色、裸体的是玫瑰红和绿色,有深蓝色的阴影,像是用微温的熨斗烫过似的肤色。他看重光影的变化,使用大面积色彩平涂的手法、颜色大胆强烈,注重物体的体积感、线条干净利落,构图简洁。
(二)高更绘画中期的色彩表现—“综合主义”绘画理论的应用
高更在巴黎认识了梵高,从梵高的身上认识到什么是“别具一格”。于是他开始尝试突破印象派的绘画手法。强调绘画应抒发自己的感受。
1888年,他再度来到布列塔尼,结交了许多画家,这些画家的“简化形体,用线条勾画形体边缘,色彩使用平涂的画法”的观念影响到高更的绘画观。之后,欧洲开始流行日本浮世绘,而高更也非常喜欢浮世绘,浮世绘版画中平面平涂的技巧,艳丽的单色,流畅的线条都吸引着他,高更便把这些绘画观念进行修正和润饰,形成高更的“综合主义”绘画的基础理论,此后与印象派决裂。
在高更的《布列塔尼的牧羊人》这幅画中,他从日本版画中学到用色彩来平铺画面,重色勾画物体边沿线。画面中,他用了不同的绿色,近景草地是深色的绿,屋子的前面是浅绿,远处的山是泛黄的绿,在不同的绿色之间夹带着红色的土地,使画面在对比中达到统一。从这幅作品里可以看到,高更提升了自身的色彩修养。
(三)高更绘画成熟期的色彩表现
1.利用条状色块来装饰画面
在高更的风格成熟时期,我们可以从他的画作中看到许多条状的色块,这些条状色块简洁明确,使画面的色彩对比更为和谐。1890年,高更的作品《蓝色屋顶》中,整幅画中多处用了条状色块,高更用绿色的条状色块来表达前景中的草地。围墙里头的房子和墙面也画成了色块,屋顶是橘黄色和褐色的,墙面是蓝紫灰的,他用不同颜色调和成的浅色来画院子里的地面,使人的视线就被蓝色屋顶的房子给吸引住。整个画面显得暖色调很多,但中间的屋顶是蓝色,这就压住了画面,在视觉上也会让人看起来很舒服。
2.色彩纯度在绘画作品中的运用
高更早期绘画中色彩纯度不是很高,且许多颜色是过渡调和的,也不知道如何在画作中运用色彩的纯度。而大溪地之行,他看到美丽的大溪地的景色,他便把色彩直接涂抹在油画布上,用色彩来表达自己对大溪地的喜爱之情。高更在作品《棕榈树下的大溪地女子》中,草地用的是纯度较高的黄绿,他不能与其他颜色一起调和,高更就是直接把颜色涂抹到画布上。这样显得画面的色彩纯度会很高。而高更运用色彩的纯度成为他作品中的一大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