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法祀(中国安徽籍油画家)

 中國藝術家     |     来源  网络来源    |    2023-06-12 11:25
冯法祀
冯法祀  (1914年—2009年7月16日)


 
一、人物简介
冯法祀(1914年—2009年7月16日),别名骆风,安徽庐江人,现当代著名油画家。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顾问、徐悲鸿国际艺术研究会名誉主席,徐悲鸿艺术学院首席顾问。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草图起稿工作。
 
二、人物创作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冯法祀创作了《吕霞光夫人像》《暖冬》《廖静文女士像》三幅油画肖像。
 
《吕霞光夫人像》
《吕霞光夫人像》
 
吕霞光与冯法祀同时代而于20世纪30年代赴法留学,80年代他在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购置吕霞光画室,捐赠给中国美术家协会。冯法祀在巴黎考察期间,结识了吕霞光夫人,1989年,吕霞光携夫人来华,冯法祀为吕霞光夫人画下了这幅肖像。画中这位经历了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老人神态安详,略显疲惫,透出人世的沧桑。作品笔法阔大流畅,迅疾准确,凝练而简洁,看不出多余的一笔,体现出老画家坚实的功力。
 
《暖冬》以冯法祀夫人张云先女士为对象。与画家半个多世纪相濡以沫,饱受磨难的老伴在冬目的阳光中织着毛衣。画面中光线以阳光为主,但仍在室内环境之中,人物在阳光与室内环境反光的映照下,造型与色彩都呈现在微妙而多样的关系中,这幅作品中冯法祀把光与色的趣味发挥得淋漓尽致。作品虽然是一个生活中的小场景,折射出“文化革命”后,社会安定生活的一个侧面。
 
观看《廖静文女士像》很难想像这是出自一位年届九旬的老画家之手。画中徐悲鸿纪念馆馆长廖静文女士很随意地坐在草地上一把白椅中,神态平静而温和。作品中强烈阳光的表现基本用冷色完成,暖色只出现在反光与明暗交界的部分,这样大胆的色彩表现在中外油画肖像作品中是很少见到的。光源色、环境色、固有色都用冷暖调子变化表现,作品人物造型简洁、明确、强调形体结构的转折及明暗交界部分。
 
在色彩处理方面,《吕霞光夫人像》以凝练、简洁表现人物气质。《暖冬》用微妙的光线色彩变化烘托人物,表现画家本人及妻子在时代变化中的心态。《廖静文女士像》中对生命的歌颂,对美好的渴望都化在一派明丽的阳光中。画中人物在光与色变化中形象更为突出、丰满,形与色融为一体,达到了交响和诗一般的境界。
 
三幅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历尽苦难与世代变迁中的老年女性,这与时下油画界大量充斥着的以青年女子为对象、以满足感官为追求的肖像作品成了鲜明的对照。冯法祀用饱含深情的画笔刻划出的三位老人的形象,与罗丹晚年以老人为题材的系列雕塑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实为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油画肖像作品的经典。
 
已步入古稀之年的冯法祀焕发了新的激情,创作出一批肖像、人体、风景、静物作品。
 
在油画《护士的早晨》中,老画家选取了医院每日工作中最平凡的一个场景给以诗意的表现。这幅作品构图活泼巧妙,造型严谨概括,色彩丰富而响亮,艺术表现极见功力。年逾八旬的画家宝刀不老,作品中洋溢着清新的诗意气息,这在冯法祀的大型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从中可看出老画家艺术中抒情的一面。
 
《荷花》冯法祀
进入21世纪,冯法祀继续保持着旺盛的创作生命力,巨构佳作不断。近作《荷花》系列,以池塘中荷花为描绘对象,用中国画写意之笔法融西方印象主义色彩,恣意纵写,意趣天成。体现出冯法祀晚年更简练、更概括、更明快的追求。
 
冯法祀早年的美术学习,徐悲鸿对他影响最大。徐悲鸿于上个世纪20年代初留学法国,师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著名现实主义画家达仰?布佛莱(1852—1929),在法德留学八年,得欧洲古典写实主义绘画精髓,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徐悲鸿应蔡元培之约回国,投身于开创阶段的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徐悲鸿自始至终提倡写实主义,立志要复兴中国美术。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应是:“真宰上诉、感应上苍,惊天地而泣鬼神”。他的作品与时代的脉搏息息相通,“悲天悯人”贯穿于他的创作之中。由于时代的局限,徐悲鸿作品的主题、人物大都寄兴于古代,以古典寓意于现实,他自己曾讲:“我虽提倡写实二十余年,但未能接近大众”。冯法祀在进入美术创作开始,即把自身的艺术系于广大的劳苦民众之中,“悲天悯人”创作思想的内含是人道主义,在冯法祀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尽是饱受苦难的社会底层。从《靖西老妇》《饿死的兵》《捉虱子》《控诉》《刘胡兰就义》《龙口夺粮》《南京大屠杀》……跨半个多世纪,中华民族的苦难、兴亡尽现其中。
 
在20世纪30年代,开展西画教育并有社会影响的学校如中央大学、苏州美专、杭州艺专中都有不少绘画基本功很好的画家,如中央大学与冯法祀同学的沙耆,苏州美专的许九龄、费以复等人,但他们日后所走的道路不同。沙耆1937年由徐悲鸿推荐,赴比利时皇家美术学院深造;许九龄后专画蒋介石像,为当时的政要歌功颂德,成为官方画家。冯法祀中大毕业后即肩背画箱奔向中国的西北,目的地是延安,途中遇到红军,被总政治部留了下来,后改编为八路军。冯法祀选择的是用油画艺术投身民族抗日救亡运动,用艺术来为民族抗战作贡献,当时以油画家身份走上抗日前线,走出创作之路的人是不多的。在抗战最初的岁月中,冯法祀经历了八路军平型关大捷、阳明堡大捷、雁门关伏击大捷;在平型关战役中,冯法祀身处平型关战场,后以亲身经历冯法祀创作了《平型关大捷》。当时回国投身抗日救亡的王式廓画了《台儿庄大捷》,这两幅大型作品都参加了抗战一周年纪念画展。期间冯法祀考虑过用教育来救国,他1939年赴四川江津,任教于武昌艺专,而他最后选择是参加抗敌演剧队,用自己的艺术创作与生活,与祖国的命运结合,在祖国与民族的命运大的转折关头,冯法祀选择了以现实主义的道路来实现自己艺术的追求。
 
三、艺术风格
冯法祀画作
冯法祀画作
 
冯法祀非常重视素描,视为一切造型美术的基础。他早年师从徐悲鸿,受到严格的训练,这通过他早年的素描课堂作业及以后的素描作品中体现出来,他油画作品人物造型严谨、有力都得益于此。1979年他在全国高等美术院校素描教学工作会议中发言探讨徐悲鸿素描成就时,谈到“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是对徐悲鸿的素描举繁治要非常准确的形象化阐述。
 
冯法祀的油画创作,大刀阔斧,不拘泥于细部。作画开始阶段东一笔、西一笔如围棋布子,几笔摆出作品的整体感觉与布局。强调整体,给观者以强烈的震撼。他的油画技巧受之于徐悲鸿的传授,对于徐悲鸿的油画艺术有着深入地研究。
 
徐悲鸿先生在从事中西绘画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的造型风格与表现技巧,他的中后期的油画中已显露出中国气派的章法。但社会动荡,使他不可能深入研究这一课题,这一点他意识到了。他曾讲:以前没有想到油画民族化问题,如果考虑到这一点的话,自信是可以找出一些眉目的。
 
冯法祀以自己的艺术实践,丰富深化了徐悲鸿所提倡的油画民族化问题,展现了他对于油画民族化的理解。冯法祀提出:艺术家不能脱离祖国。离开人民谈民族化,实质是形式主义。追求民族化,首先要使中国老百姓看懂。艺术家刻划形象不但让人认识,而且要美。油画家要追求和创造造型的旋律,色彩的旋律。一幅作品既要具有大的整体旋律之美,还应是各细部小的旋律的组合。油画的旋律体现要有提练,有概括,删繁就简。徐悲鸿谈到:但取简约,以求大和,不尚琐碎,失之微细。
 
徐悲鸿曾告诫学生:要永远很客观、很谦虚、很勤奋。他不相信天才,也不认为自己是天才。冯法祀谈到国内油画家时,希望中国的油画家们要更冷静一点,谦虚一点;要加强研究、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有新的发现。一个艺术家人生的追求与艺术的追求是一致的。态度是首要的,要用学习的态度对待要创造的对象,对待艺术要以研究的态度,不能凭老感觉、老经验,只有这样一个艺术家才能永远年轻。
 
论及艺术创作,冯法祀先生讲到“对景写生,既要心惊造化之奇,又要忠实认真地抓住自然形貌,更要笔墨淋漓,发挥书写之极致;画第一万张画像画第一张画那样始终像一个新手,方产杰作。一幅好画要经得住远观近瞧,远看惊心动魄,近看奥妙无穷,主要取决于正确的观察方法:宏观辩象微观化,微观分析整体化。”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詹建俊先生著文论及冯法祀先生:“在艺术创作中他始终遵循着现实主义道路,坚持一切从生活中来的写实精神,强调对生活的实际体验和客观感受,特别重视直接面对描绘对象的观察和写生。举凡作画一笔不苟,笔笔皆以对象的形体结构,色彩冷暖、空间状态等关系为依据,从中引发创作激情,寻求绘置法度,从不凭空臆造信笔涂抹,绝无圆滑晦暗之形色,处理画面极重细致,交代清晰有序。所以他的作品格调纯正,做到了严而不死,紧而不僵、工而不饰的效果,给人以真切、实在、自然的艺术感受。这和当前流行的一些空泛浮滑,扭捏臆造的所谓‘古典’、‘写实’的画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冯法祀谈到:中国的美术家们应立大志、树宏愿、苦心孤诣,创作出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史诗性的画卷。
 
冯法祀以他坚韧、执著的艺术追求为民族艺术之发展而不懈地努力。他曾说:“作画是我的终生志愿,只要一息尚存,是不会放下画笔的”。
 
在中国当代历次大的社会转折中,冯法祀始终如一地站在新文化的前沿,坚持现实主义画风,他的作品将成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而载入史册。
 
四、代表作品
曾创作了《雁荡山》《捉虱子》《演剧队的晨会》《南京大屠杀》(合作)、《苏州耦园》《长白山天池》《西双版纳少女》《吕霞光夫人像》《暖冬》《岁月》等一大批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其中,尤以20世纪50年代创作的巨幅油画《刘胡兰就义》最为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