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宾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
一、人物简介
黄宾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原名懋质,名质,字朴存、朴岑、亦作朴丞、劈琴、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等,原籍安徽徽州歙县,出生于浙江金华,中国近现代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诗人 、艺术教育家,其主要绘画作品有《蜀江归舟图》《焦墨山水》《九子山》等;出版画册有《黄宾虹纪游画册》《黄宾虹山水画册》《黄宾虹山水画集》《黄宾虹写生画册》《黄宾虹山水写生画册》《黄宾虹画集》等;出版著作有《陶玺文字合证》《古印概论》《古籀论证》《古文字释》《古画微》《虹庐画谈》《鉴古名画论》《黄山画家源流》《画法要旨》《宾虹草堂印谱》《画学编》《宾虹杂著》《宾虹诗草》《美术丛书》《神州大观》《神州国光集》《中国名画集》等。
黄宾虹于1881年师从于陈春帆学画;1886年,师从于画家郑姗绘山水,又从学于陈若水绘花鸟;1904年,任教于芜湖安徽公学;1909年,创作作品《歙县渔梁》《水墨山水》等;1916年,创作作品《黄山狮子林》《写陆放翁诗意》等;1925年,创作作品《遥山苍翠》;画史专著《古画微》刊行;1930年,任中国艺术专科学校教授、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教席、新华艺专国画教授,作品参加比利时独立一百周年纪念国际博览会,获“珍品特别奖”,另创作作品《绿绮园图》;1954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华东分会副主席,并任中央美术学院民族美术研究所所长;1955年,获评为“中国人民优秀的画家”,3月25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0岁。
二、主要作品
绘画作品
绘画作品
创作时间
|
作品名称
|
作品类型
|
作品规格
|
---|---|---|---|
1951年
|
《仿巨然笔意》
|
纸本设色
|
68.1cm×31.9cm
|
1951年
|
《顽石图》
|
纸本设色
|
54.6cm×31.2cm
|
1952年
|
《仿古山水图》
|
纸本设色
|
101.3cm×42.8cm
|
1953年
|
《野桥山店见村居》
|
纸本设色
|
57.4cm×48.4cm
|
1954年
|
《董巨遗意》
|
纸本设色
|
77.5cm×40.3cm
|
1955年
|
《黄山汤口》
|
设色纸本
|
171cm×96cm
|
《林中幽居图》
|
纸本设色
|
88cmx48cm
|
|
《溪桥村居图》
|
纸本设色
|
88cmx36cm
|
|
《峰峦疏林》
|
设色纸本
|
135cmx65cm
|
|
《蝶恋花》
|
设色纸本
|
73.5cmx39cm
|
|
《黄山汤口》
|
设色纸本
|
171cmx96cm
|
|
《湖舍初晴》
|
设色纸本
|
71cmx31.5cm
|
|
《山居图》
|
设色纸本
|
136cmx74cm
|
|
《秋山悟道》
|
设色纸本
|
121cmx46.5cm
|
|
《溪山深处》
|
设色纸本
|
20cmx111cm
|
|
《溪山访友》
|
设色纸本
|
108cmx37cm
|
|
《龙州诗意》
|
设色纸本
|
117.5cmx41.2cm
|
|
《秋山图》
|
纸本设色
|
119cmx48cm
|
|
《焦墨山水》
|
纸本墨笔
|
89.9cmx40.9cm
|
|
《雨余读书图》
|
纸本墨笔
|
79.2cmx40.9cm
|
|
《青城山中坐雨》
|
纸本设色
|
86.5cmx44.4cm
|
|
《深山人家图》
|
纸本设色
|
62.5cmx33cm
|
三、创作特点

黄宾虹作品

黄宾虹作品

黄宾虹作品
艺术综述
黄宾虹擅长中国画山水、美术史论、书法篆刻、诗歌等。其画风与丰富多变的笔墨,蕴涵着深刻的民族文化精神与自然内美的美学取向。
黄宾虹其画融会古今,穷极变化,自成浑厚华滋之独特面貌。用笔融入篆籀之意,凝重高古,刚健婀娜;又精墨法,好用破墨、积墨、宿墨;其章法乱而不乱,不齐而齐,繁而不闷,疏而不空,尤善以"黑、密、厚、重"之繁体抒写山川浑然之气趣。间作花鸟虫鱼,妍雅清逸,别有水流花开之妙。
黄宾虹山水画中反映出他的书法功力,一幅画千笔万笔,看似横七竖八,没有头绪,实际上笔笔脉络相通,没有一笔虚设。骨线虽少,但每一笔都熔秦铸汉,力可扛鼎。辅线错综复杂,相互关联,在画面中形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色。
笔墨运用
黄宾虹在论画中提出墨法有多种,即所谓“七墨”—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渍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和宿墨法。黄宾虹运用比较出众的,一是破墨法,包括淡破浓,浓破淡,水破墨,墨破水,墨破色,色破墨;二是渍墨法,积墨法和宿墨法。破墨法是在纸上以浓墨渗破淡墨,或以淡墨渗破浓墨,直笔以横笔渗破之,横笔则以直笔渗破之,均于将干未干时行之。利用其水分之自然渗化。说明破墨法,除浓淡变化外,用笔的不同方向,也影响到破墨的效果。
渍墨、积墨和宿墨,这是黄宾虹晚年所常用的。渍墨入画,往往墨泽浓黑而四边淡化开,得自然的圆晕,而笔迹墨痕,又跃然纸上;宿墨。通常称之为隔宿之墨,即非新磨之墨。黄宾虹的习惯,素不洗砚台,所以他的砚边多宿墨;此外,他还以上好之松烟的旧墨,泡在一个墨匣或墨罐里,也作为宿墨来使用。这些宿墨黑极了,画来悦如青绿设色。宿墨画时不觉其黑,及至干时,笔笔分明,稍有败笔,暴露无遗。不善用此,枯硬污浊,极其丑恶,所以一般画家不敢多用。用宿墨作画,画时用笔容不得拖、涂、抹,必须笔笔落上去,落的妙时,尤见画面精神十足。
用水技法
黄宾虹晚年的熟,亦即他晚年的成就,还在于他的用水。黄宾虹的用水,通常有这样几种作用:一是用以接气;二是用以出韵味;三是用以统一画面。
关于接气。黄宾虹就以水来相接,画面上好像有笔又没有笔,做到若即若离,这便是以水接气,即用水来把气脉连贯起来。这样做,既保持画面的松动,又使笔笔贯通,点点连结。
关于出韵味。黄宾虹的山水画,有的地方没有线条,即无笔迹,然而画面上有一片或一丝淡墨或彩色的痕迹,这便是他在画面上泼水或点水时所留下的水渍。他常常说:大理石上有斑斓的墨彩,既不是靠笔去画,也不是靠墨法去组织,而是在自然界中自自在在地形成。因此,他认为绘画山水,适当采取运用这种效果,也是可以丰富表现的。
再就关于统一画面。这是指黄宾虹的“铺水”法。黄宾虹画山水,当把山、水、树、石勾定,经过皴擦、点染后,在将干未干时,在画面的全部铺上一层水。铺水时,有时他使用较大的笔,蘸上画案水池里的水,在纸上点笃。
四、人物评价
“黄宾虹是广收博取,不宗一家一派,浸淫唐宋,集历代各家之精华之大成,而构成自己面目。他的概括与综合的智力极强。所以他一生的面目也最多,而成功也最晚。六十左右的作品尚未成熟,直至七十、八十、九十,方始登峰造极。在综合前人方面,石涛以后,宾翁一人而已。”(文艺评论家傅雷评)
“他(黄宾虹)的山水画非常厚重,有独到之处,用浓密的墨色表现自然的滋润和苍浑,笔墨的层次很丰富,代表了中国山水画的一个高峰。”(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家靳尚谊评)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绘画史上,黄宾虹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山水画大师。他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中国传统文化承传、演变和发展的动态过程,给后人留下了超凡脱俗、意象万千的山水画艺术,开创了蕴含深刻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美学价值的‘浑厚华滋’的现代审美境界。他对于传统的深刻反思,独到的审美感受,对笔墨形式的再造以及中国画‘内美’之审美境界的展开,均对后来的中国绘画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由此也确立了其近现代绘画史上一代宗师的崇高地位。”(新浪网评)
“黄宾虹是现代中国画坛的艺术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评)
“黄宾虹是近代中国山水画的杰出代表,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海内外有重大影响。”(金华市婺城区人民政府评)
“黄宾虹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开派巨匠,被誉为‘千古以来第一用墨大师’。”(金华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评)
“他(黄宾虹)是一位集文史哲、诗书印同体入画,熟谙章法、笔法、墨法,悉知笔、墨、色、光、影相渗相衬之妙法理趣的艺术大师。也是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总结和延续,开启一代新风格、新面貌,集中国山水画之大成,将中国文人画推向一个新高峰的一代宗师。”(中国书画网评)
五、后世纪念

黄宾虹纪念馆
纪念展馆
1956年3月,浙江省人民委员会决定,将黄宾虹居住过的栖霞岭32号,辟为“黄宾虹先生纪念馆”。1959年9月8日,黄宾虹纪念室建成,并正式对外开放。1963年4月22日,省文化局给省人民委员会打报告,为恢复黄宾虹先生生前生活及艺术活动的陈列,拟同意省博物馆的有关意见,将纪念室改称“故居”。1964年,“画家黄宾虹纪念室”正式更名为“画家黄宾虹故居”。“画家黄宾虹故居”是在“文革”开始后关闭的,室内所有展品也被拆除。1988年1月,“黄宾虹纪念室”复建工程竣工,并于3月25日恢复对外开放。
歙县黄宾虹纪念馆成立于1987年,2009年被国家列为免费对外开放单位。2011年被命名为黄山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竖立雕像
1990年1月,浙江省博物馆举行黄宾虹诞辰125周年纪念活动。1月18日,在黄宾虹纪念室前举行黄宾虹雕像揭幕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