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
一、人物简介
林风眠(1900年11月22日—1991年8月12日),本名绍琼、剑生,后易名凤鸣,又名风眠,广东梅县人,中国近现代画家、艺术教育家,其主要绘画作品有《鹭》《柏林之醉》《暴风雨后》《摸索》等;主要著作有《中国绘画新论》《林风眠画集》等。
林风眠于1920年入读于法国迪戎国立美术学院,后转入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并在巴黎各大博物馆研习美术;1925年,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教务长、西画系主任;1927年,任全国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另创作油画作品《人道》;1938年,任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主任委员;1951年,创作作品《单刀赴会》《霸王别姬》《宇宙锋》《马牟与张飞》《红娘与莺莺》《孙悟空大闹天宫》《武松杀嫂》等;1953年,出席第二届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1960年,当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副主席;1961年7月,参加“上海花鸟画展”;1963年2月,油画作品《归舟》参加在上海举办的油画雕塑专题性作品展览,11月,参加在香港举办的上海名家油画展览会;1977年,移居香港,10月,在香港举办画展;1979年6月,编著出版《林风眠画集》,7月,在上海展览馆举办“林风眠画展”,9月,在巴黎东方艺术博物馆举办“林风眠画展”,10月,当选为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 [26] ;1988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林风眠画展”;1991年8月12日,在香港逝世,享年91岁。
二、主要作品
绘画作品
绘画作品
创作时间
|
作品名称
|
作品类型
|
作品规格
|
---|---|---|---|
1930年
|
《白鹭图轴》
|
中国画
|
150cm×39.5cm
|
1950年
|
《田间》
|
中国画
|
76cm×94cm
|
1952年
|
《仙人掌、彩陶与静物》
|
彩墨纸本
|
68cm×68.5cm
|
1954年
|
《白衣仕女》
|
彩墨纸本
|
69cm×69.7cm
|
1960年
|
《鱼鹰》
|
墨纸本
|
68.5cm×68cm
|
1960年
|
《青衣仕女》
|
中国画
|
66cm×69cm
|
1961年
|
《水上鱼鹰》
|
中国画
|
66.9cm×66.3cm
|
1961年
|
《早春暮色》
|
中国画
|
66.2cm×66.5cm
|
1961年
|
《鱼鹰小舟》
|
中国画
|
31cm×34.5cm
|
1961年
|
《风景》
|
中国画
|
66cm×67cm
|
1963年
|
《花与果》
|
中国画
|
67cm×67cm
|
1964年
|
《秋菊》
|
中国画
|
66cm×64cm
|
1970年
|
《花卉》
|
国画
|
68cm×46cm
|
1975年
|
《秋鹭》
|
国画
|
49cm×69.5cm
|
1977年
|
《梨花小鸟》
|
纸本设色
|
69cm×69cm
|
1980年
|
《早春》
|
中国画
|
68cmx68cm
|
《绿叶小鸟图》
|
纸本设色
|
||
《鸟语图》
|
纸本设色
|
68cmx69cm
|
|
《春》
|
纸本设色
|
66cmx66cm
|
|
《仕女图》
|
纸本设色
|
68cmx68cm
|
|
《盆花》
|
纸本设色
|
34cmx34cm
|
|
《静物》
|
纸本设色
|
34cmx34cm
|
|
《风景图》
|
纸本设色
|
34cmx34cm
|
|
《伎乐》
|
油画
|
67cmx67cm
|
|
《伎乐》
|
中国画
|
66.5cmx67.5cm
|
|
《照镜仕女》
|
彩墨纸本
|
68.5cm×68.5cm
|
|
《轧钢》
|
中国画
|
45cmx48cm
|
|
《莲花》
|
中国画
|
69.5cm×67cm
|
三、创作特点

林风眠作品

林风眠作品
艺术综述
林风眠致力于艺术教育和绘画创作。他学习西洋画法,并融入中国文化,创作过以反封建为题材的油画,另对中国传统绘图,如隋唐山水、敦煌石窟壁画、宋代瓷器、汉代石刻、战国漆器、民国木版年画、皮影等也加以研究。在创作上尊重中外绘画和民间艺术的传统,反对因袭前人,墨守成规;主张东西方艺术要互相沟通,取长补短。他的作品追求意境,讲究神韵、技巧,强调真实性与装饰性的统一;图常密不透风,但不觉局促,运用明亮的色彩,强烈中显示出柔和,单纯中蕴含着丰富,既对立,又统一。
1926年到20世纪30年代初,林风眠的画作以油画居多,取材于军阀连年混战、政变屠杀、民不聊生等黑暗现实,呼唤人道主义,抗争意味浓烈。画风倾向于表现主义,构图简约,笔法凌厉,用色强烈而凝重;1931年后,遂转攻国画花鸟、风景和人物,在造型、设色、空间处理等各个方面进行融汇中西的尝试,运笔简洁、迅疾,色彩斑斓,画面蕴藉、灵动,已具有了“风眠体”的雏形。
在艺术手法上,林风眠拓宽了融汇中西的语言构架,张力四溢的构图、灵动的笔势、如梦似幻的光色、信笔率真的写意,单纯素净的形体,这里面既有油彩之浓郁,又兼水墨之清灵。在精神层面上,不管是悲壮、孤独、沉郁,还是空灵、优雅的审美取向,始终都沿着生命的情状做多角度的演绎,淬炼成特立独行的林风眠格体。
绘画技法
在抗战期间,林风眠仍坚持艺术的非功利主义态度,拒绝转投写实主义,不喜欢“照相式刻板与平俗”。他集中于宣纸彩墨创作,偏爱风景、花鸟、仕女、苗疆与戏曲人物等“小众”题材;在技法与材质上,他打破油画、水粉、国画等边界,探索方形构图、瓷绘笔线、空间糅合、光线透视、色墨层叠等形式构成,将西方的写实与东方的写意进行挪移、错置、嫁接和重组。这种“调合中西”的尝试,绝非患得患失、流于皮相的“修补”或“妆点”,而真正是由内及外、由个性语言到气质内涵的涅槃。
林风眠兼容西方艺术中的审美意识与表现手法,重视外师造化,悉心体会感悟自然中的生机、节奏与诗意,遂融合中西,尽脱窠臼,别开生面,独创出一种富于时代气息和民族特色而又高度个性化的抒情画风。其画好用正方形构图,不留或少留空白;笔法灵动奔放,富于变化;墨与色的交融郁勃淋漓,浑然一体。
画面构图
林风眠的画幅基本采用方形布阵,向四方等量扩展,以求最完整、最充实的内涵表现。在方形画面中,他善于将所有的空间集中调配,或方中有圆,如大理花、绣球花等各式盆花及水果、瓶罐等静物组合,令人感觉饱满热烈;或平远取景,其常见的风景画习惯把主要的景物置于前景或中景,层层深远,平和宁静中蕴涵动势与活力;或均衡布置,他的仕女和静物非常注意左右与上下的均衡,在形、色、线的变化和呼应中达到统一和谐。他在方形画幅中还擅长图案构成,既爱方圆,也爱锐利,他用心地将所有画面元素服从背后完满的几何秩序。
色彩运用
林风眠强调黑白对比,色彩多样统一。他在宣纸上大胆使用黑色,突出黑白对比,竭力发挥黑的效果,用黑背景、黑乌鸦、黑礁石、黑衣女、黑松林,搭配白色局部,比如白衣女、白浪花、白墙、白马,甚至用白色的线条勾勒和点缀。在黑白对照中,他又巧妙地利用浅淡的灰色层次过渡衬托,显得意境孤寂荒寥,仿佛世外桃源,清旷绝俗。在色彩运用上,林风眠自嘲是“好色之徒”,淡妆浓抹,信手拈来,既华丽浓郁,又厚实平淡,一派天真明净,拥有非凡的驾驭能力。
林风眠经常墨彩交融,墨彩齐下。由于大多数彩的颗粒较大且不均匀,而墨的颗粒较小且均匀所以当彩多墨少时,墨粒在彩粒包裹中随机分布;当墨(湿)多彩少时,相互交融中彩粒在墨粒的裹挟中延展,造成笔迹,彩迹(延展边界)和墨迹多层次的复杂图像。墨中叠彩,彩中叠墨,给人不一样的感觉。
线条运用
林风眠作品中用线有两种不同的风格倾向,一是来源于瓷绘的线形,流畅、迅捷、奔放,既露头又出尾,这种自由的线条与形象结构混化无迹。林风眠另一种线形来自马蒂斯的白描,线条在自由、顺畅的同时,体现出中国式的行云流水,并且在韵格上也更多中国味道。
四、人物评价

林风眠作品

林风眠作品
“林风眠是享誉世界的现代艺术大师,是东西方艺术融合贯通的伟大创新者;他在西子湖畔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国立高等艺术学府,坚持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办学精神,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者。几度风雨变迁在他的身上留下深刻的烙印,他的人生映衬着一个民族百年文化的寻觅和磨难,但他的艺术仿佛孤行于这一切之外,他吸取民族文化的养料,传承东方艺术的理想,创造出一个清新隽远的诗性世界。”(中国美术学院评)
“从东方向西方看,从西方向东方看,都有可以看到屹立的林风眠!”(中国现当代画家吴冠中评)
“林风眠是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奠基者,开创了中国艺术本科和研究生教育之先河。在中国现代艺术史上,林先生更是举足轻重的一代宗师。这不仅是由于他别开生面的个人创作,更是因为他在东西方文化碰撞激荡的大变局中,开辟出了一条中西会通、艺理贯通的艺术道路。林风眠执掌国立艺术院期间,创办‘’艺术运动社’,形成了一个囊括中国精英的艺术群体,掷地有声地发出‘介绍西洋艺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东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宣言。这种主张、这种精神,是中国现代艺术的华彩乐章,对20世纪中国艺术史和教育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时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评)
“林风眠是高高耸立在中国美术史上的一座丰碑。”(时任梅州市委书记陈敏评)
“林风眠是一卷世纪性的艺术百科全书。”(时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评)
“林风眠是一位纯真的艺术家。”(经济学家张五常评)
“林风眠是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者,中国‘中西融合’艺术理想的倡导者、开拓者和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权威人物,享有较高的国际声望,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广州日报》评)
“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画坛一代巨匠,中国现代艺术教育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见证了百年来民族文化所遭受的困厄与磨难、‘中西融合’所历经的波折与流衍。他是中国现当代史上极少数不为时局所左右、一辈子不改理想初衷的艺术大师之一。观其一生来去浮沉,从‘兼济天下’到‘独善其身’,这其中既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弘毅之志,更蕴含着一种‘时命或大缪,仲尼将奈何?’的悲怆。”(《南方日报》评)
“林风眠的作品融汇中西文化传统于一炉,创造出个人独特画风,蜚声国际艺坛。”(香港《文汇报》评)
“林风眠是一位在中国现代艺术教育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大师。他引进了西方的艺术教育理念,融合了中式的传统技法,他的艺术教育精神非常值得发扬,我们作为梅州本地的美术教育从业者,更要发扬他的精神、传承他的艺术理念。”(嘉应学院林风眠美术学院副院长杨帅评)
“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启蒙者之一,吸收了西方印象主义以后的现代绘画营养,将个人的人生阅历与中国传统水墨意境相结合。他常用中国传统的绘画工具和材料,并加入西方现代主义绘画的许多表现手法,以迅疾、果断、遒劲的线条和浓艳的色彩描绘物象,打破了物与物之间的界限,画面充满生机勃勃。”(艺术评论家王进玉评)
“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画坛的艺术大师,杰出的艺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学院美术中心名家网评)
“林风眠是中国美术界第一个最严肃、最认真地研究西方现代美术并从中吸取营养的人。他的艺术在同代人当中,最具现代性,最有构成意味,最有形式感。”(美术评论家邵大箴评)
“作为一位融汇中西艺术的佼佼者,他(林风眠)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总与其个人命运紧密相连。他一生历经沧桑,既有叱咤风云的静好岁月,又有饱受生离死别、流亡逃难、牢狱之灾的至暗时刻;既是20世纪初美术界的精神偶像,也因其超前的艺术观念、形式不合时宜而屡遭批判与非难。正是这种复杂的人生轨迹使他的艺术风格变得多维而立体:微观上是纯净、通透、清新,富于哲理的诗像世界,宏观上是孤傲高洁、炽热悲壮、沉寂强悍的精神世界。”(《海南日报》评)
“他(林风眠)是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重要奠基人,是一位开风气之先的艺术巨匠,一生都为中西艺术的融合探索奋斗。”(上观新闻评)
五、后世纪念
纪念故居
林风眠故居又叫“敦裕居”,位于梅县西阳镇白宫阁公岭村,建于清代,占地面积1155平方米,建筑面积现存约700平方米,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敦裕居”的主体建筑是四合院式附筑一横屋的客家传统民居,土木石结构,灰瓦面平房。2010年,被确认为梅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