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训(唐朝宗室、官员、书画家)

 中國藝術家     |     来源  网络来源    |    2024-03-27 17:25
李思训
李思训(653年-716年)

 
一、人物简介
李思训(653年-716年),字建睍,一作建景。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官员、书画家,唐太祖李虎玄孙、华阳县公李孝斌之子。
 
李思训出身宗室,起家常州参军,二十岁前后任江都县令。武周时期,避祸隐居。唐中宗复位后,累授宗正卿、岐州刺史,封陇西郡公。唐玄宗开元初年,进拜右羽林卫大将军,封彭国公。后官至右武卫大将军。开元六年(716年),李思训去世,时年六十六。册赠秦州都督,谥号“昭”,陪葬于桥陵。 
 
李思训工书,善丹青,书画称一时之绝。他擅画山水、楼阁、花木及走兽等,世称“李将军山水”。其山水树石,师法隋代展子虔,并加以发展,形成笔格遒劲,金碧辉映,意境奇伟,用笔遒劲,具有装饰意味的“青绿山水”与“金碧山水”的风格,时人有“国朝山水第一”之评。唐人朱景玄列其画为“神品”。明人董其昌尊其为“北宗”画派之祖。 为与其子李昭道相区别,世称“大李将军”。 其画作多已散佚,今传世作品有《江帆楼阁图》(有争议)。 
 
二、主要影响
绘画风格
李思训自少便以才艺著称于当时,以善画山水、鸟兽、草木、树石闻名。其山水画主要师承隋代画家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风,并加以发展,形成意境隽永奇伟、用笔遒劲、风骨峻峭、色泽匀净而典雅,具有装饰味的工整富丽的“金碧山水”画风格。 
 
总结此前诸家评说,李思训的画风通常被认定为含有三点特征:①画面中多以层叠的峰峦和云霞缥缈之状为主,有宫观穿插。②线条(笔迹)属于自顾恺之以来的线描技法,且出现了向皴法过渡的迹象。③以勾线填色为主要技法的青绿山水画。
 
北京大学哲学系长聘副教授宁晓萌在《李思训绘画研究》中认为:首先,李思训作画当不仅出于作山水画本身之目的,而更应当与其所慕神仙之事相关联,亦即当时李唐宗室中多见的道教和求仙情结。故而其画不仅是普通意义上的“山水画”,而更名之以“山海图”。结合张彦远等人对李思训画风的描述,其人早年间的绘画有可能较多地倾向于以描绘仙境为主、旨在“慕神仙事”的山海图,云霞、高山、岩岭、水流成为具有一定标志性的因素。其次,张彦远论李思训画称他“笔格遒劲”。这表明李思训用笔成熟、有力,且在其画作中“笔”是较为凸显的特征,其画法不是仅以渲染敷色为特征的“没骨画”,而是后人所谓“勾线填色”。且其画作应当更凸显纵向特征,即着意于表现高远、深远的画障、屏风或壁画,而非长于表现平远辽阔的长卷。
 
总的来说,李思训的绘画,从唐人笔下笔格遒劲、画题类似“山海图”的山水画,渐渐于画史记述中成为以着色、精细,以山水宫观或蜀中山水为主要特征的山水画,且特别以其敷色,即所谓“青绿山水”或“金碧辉映”为最突出的特征。
 
后世地位
李思训的金碧山水画和同时期兴起的水墨山水画,都为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山水画奠定了基础。明代莫是龙和董其昌等提出绘画上的南北宗论,将李思训列为“北宗”之祖 。与董其昌同时的陈继儒、徐沁也认同这一说法。如南唐的赵干,宋代的王诜、郭熙、张择端、赵伯驹、赵伯骕,以及于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在绘画风格上都属于李派(指沿袭李思训、李昭道父子风格的流派)。但关于董其昌的南北宗论,亦有观点认为过于牵强。
 
无论如何,李思训的绘画风格,对后世山水画中的青绿山水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自李家父子始,山水画的技法语言才真正开始成形,对于山水画技法的探索和研究也逐渐成为风气。
 
三、历史评价
 
李思训
李思训

 
唐李邕《云麾将军碑》:①非忠义之论,不关于言,非侯度之谟,不介其意。②一纵一横,一文一武,丈夫也,君子哉!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①由是山水之变,始于吴(道子),成于二李……。②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缥缈,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
 
唐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认为李思训的绘画“格品高奇,山水绝妙,鸟兽、草木,皆穷其态”,是“通神之佳手也,国朝山水第一”,列其画为“神品”。
 
五代荆浩《笔法记》:李将军理深思远,笔迹甚精,虽巧而华,大亏墨彩。
 
五代刘昫、赵莹等《旧唐书》:思训尤善丹青,迄今绘事者推李将军山水。
 
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思训善画,世所谓“李将军山水”者。
 
元邓文原《李思训妙笔》:李侯丹青胜结绿,贝阙珠宫看不足。偶研丹碧写春山,万壑千峰仅盈幅。应知深处有神仙,花落花开度岁年。扁舟自是寻真侣,为觅桃源一洞天。
 
元末明初夏文彦《图绘宝鉴》:用金碧辉映,为一家法,后人所画著色山,往往多宗之。
 
明董其昌《画旨》:①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著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干、赵伯驹、伯辅,以至马、夏辈。 [24]②右丞(王维)以后,作者各出意造,如王洽、李思训辈,或泼墨澜翻,或设色娟丽,顾蹊径已具,模拟不难。此于书家欧、虞、褚、薛,各得右军(王羲之)之一体耳。
 
明陈继儒《偃曝谈余》:山水画自唐始变,盖有两宗,李思训、王维是也。
 
明唐志契《绘事微言》:如李思训、黄筌便多山峡气象者,生于成都也。
 
沈颢《画塵》:禅与画俱有南北宗,分亦同时,气运复相敌也。……北则李思训,风骨奇峭,挥扫躁硬,为行家建幢。
 
近代陈师曾:山水画至盛唐李氏父子乃集大成。
 
四、主要作品
李思训的作品,因年代久远,现已罕见。据北宋末年所修的《宣和书谱》记载,当时宋宫廷内尚存有李思训的画作十七幅,分别为:《山居四皓图》(二幅)、《春山图》(一幅)、《江山渔乐图》(三幅)、《群峰茂林图》(三幅)、《神女图》(一幅) 《无量寿佛图》(一幅)、《四皓图》(一幅)、《五祚宫女图》(一幅)、《踏锦图》(三幅)、《明皇御苑出游图》(一幅)。
 
江帆楼阁图(宋摹本),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江帆楼阁图(宋摹本),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当代可考的李思训画作仅有《江帆楼阁图》,为宋人摹本。该图描绘春天游人踏春的景象,以俯瞰的角度,将山、树、江水和游人融汇一处,江水产天一色,辽远、开阔,几叶扁舟让人遐想无限。又以几笔画出三三两两、隐隐约约穿行于桃红丛绿之间的游人,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画中人物描绘工致,形神兼备。无论从题材内容到技法的呈现方式,此画都是研究李派山水的重要作品。 
 
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九成避暑图》页、《京畿瑞雪图》纨扇,也一度被认为是李思训所作,经考证,这些画的画法虽具有李思训父子“金碧山水”传派的特点,实为南宋画家所作。
 
五、后世纪念
 
宋拓《李思训碑》册页
宋拓《李思训碑》册页

 
李思训墓位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北刘大队村北一里处,封土及墓室,在“文革”中已被坏,成为平地。在封土遗址南,有开元八年(720年)六月二十八日立的神道碑一通。李思训是桥陵陪葬墓中最早的一个。李思训墓碑,即《云麾将军碑》,于1956年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保护单位。
 
衣冠冢
1993年,在甘肃省武山县出土唐墓,为衣冠冢,出土一幅青绿绢帛山水画和一枚双面印章(象牙质,印面约3厘米×3厘米,厚度2.5厘米,阳面为“右武卫大将军”字样,阴面字已不清楚,此印现流传当地民间),据当地人讲绢画出土时色彩依然艳丽,为山水画,只可惜被人抢夺所毁。此墓仍然还在,据考证为唐李思训衣冠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