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道子 (约680年—759年)
一、人物简介
吴道子(约680年—759年),又名道玄,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公元680年(永隆元年) ,卒于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前后。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
二、绘画造诣
吴道子在绘画艺术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于他刻意求新,勇于创作。《历代名画记》记载了他这样两句话:“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由此可见他在绘画艺术上不落俗套,大胆创新的精神。因此他的作品成为画师们所学习的楷模,绘画作品称为“吴家样”。故唐人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序》中品评了唐朝诸画家“近代画者,但工一物以擅其名,斯即幸矣,惟吴道子天纵其能,独步当世,可齐踪于陆(探微)、顾(恺之)。”
三、人物评价
1、后世影响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
吴道子在绘画艺术上之所以取得如此卓然超群的成就,是由于他可以创新。他善于从复杂的物体形态中吸收精髓,把凹凸面,阴阳面,归纳成为不可再减的“线”,结合物体内在的运动,构成线条的组织规律,如衣纹的高、侧、深、斜、卷、折、飘、举的姿势,完全基于线条的组织而描摹出物体的性格。这种线的要求是严格的,每一根线都符合造型传神的要求,每一根线都充满了韵律美,这是集前代之大成而又有所创造的线。
吴道子的画风为唐代和宋元以来的许多画家所效仿、借鉴。
宋代画家李公麟的朴素淡雅的“白描”,便是从吴道子“不以装背为妙,只以墨踪为之”的白画发展而来的,白描成为我国绘画上的一种新体例。
在他的遗迹湮没殆尽的今天,画圣吴道子仍被画坛所熟知,这是因为他创造了支配民间画坛一千多年来历史的画派——民间传统画派。我们见到的唐朝以后的壁画都有吴道子的影响。元代永乐宫,明代法岗寺壁画等都是吴道子的风格,敦煌壁画也不乏吴派风貌的作品。
2、历代评价
唐朝
张彦远:自顾陆以降,画迹鲜存,难悉详之。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所以气韵雄壮,几不容于缣素;笔迹磊落,遂恣意于墙壁;其细画又甚稠密,此神异也。因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其书迹似薛少保。
国朝吴道玄古今独步,前不见顾陆,后无来者。授笔法于张旭,此又知书画用笔同矣。张既号书颠,吴宜为画圣。神假天造,英灵不穷。众皆密于盼际,我则离披其点画;众皆谨于象似,我则脱落其凡俗。弯弧挺刃,植柱构梁,不假界笔直尺。虬须云宾,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当有口诀,人莫得知。数仞之画,或自臂起,或从足先。巨状诡怪,肤脉连结,过于僧繇矣。(《历代名画记》)
五代
荆浩:吴道子笔胜于象,骨气自高,树不言图,亦恨无墨。(《笔法记》)
宋朝
郭若虚:曹吴二体,学者所宗。按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称北齐曹仲达者,本曹国人,最推工画梵像,是为曹,谓唐吴道子曰吴。吴之笔,其势圆转而衣服飘举。曹之笔,其体稠叠而衣服紧窄。故后辈称之曰:“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图画见闻志叙论》)
苏轼:道子画人物,如以灯取影,逆来顺往,旁见侧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一人而已。(《书吴道子画后》)
赵希鹄:画忌如印,吴道子作衣纹或挥霍如蓴菜条,正避此耳。由是知李伯时孙太古专作游丝,犹未尽善。李尚时省逸笔,太古则去吴天渊矣。(《洞天清禄集古画辨》)
元代
汤垕:吴道子笔法超妙,为百代画圣。早年行笔差细,中年行笔磊落挥霍,如蓴菜条。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方圆平正,高下曲直,折算停分,莫不如意。其傅彩于焦墨痕中,略施微染,自然超出缣素,世谓之吴装。(《画鉴》)
明朝
李日华:每见梁楷诸人写佛道诸像,细入毫发,而树石点缀则极洒落,若略不住思者;正以像既恭谨,不能不借此助雄逸之气耳。至吴道子以描笔画首面肘腕,而衣纹战掣奇纵,亦此意也。(《紫桃轩又缀》)
周履靖:吴之人物,似灯取影,逆来顺往,意见叠出,横斜平直,各相乘除,得自然之数不差毫末,出新意于法度之把,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所谓游刃余地,运斤成风,盖古今而来,一人而已。(《天形道貌画人物论》)
何良俊:夫画家各有传派,不相混淆,如人物资流通其白描有二种:赵松雪出于李龙眠,李龙眠出于顾恺之,此所谓铁线描。马和之马远则出于吴道子,此所谓兰叶描也。(《四友斋画论》)
清朝
方薰:衣褶纹如吴生之兰叶纹,卫洽之颤笔纹,周昉之铁线纹,李公麟之游丝纹,各极其致。(《山静居画论》)
沈宗骞:.规矩尽而变化生,一旦机神凑会,发现于笔酣墨饱之余,非其时弗得也,过其时弗再也。一时之所会即千古之奇迹也。吴道子写地狱变相,亦因无藉发意,即借裴将军之舞剑以触其机,是殆可以神遇而不可以意求也。
吴道子应诏图嘉陵山水,他人累月不能就者,乃能一日而成,此又速以取势之明验也。山形树态,受天地之生气而成,墨滓笔痕讬心腕之灵气以出,则气之在是亦即势之在是也。气以成势,势以御气,势可见而气不可见,故欲得势必先培养其气。(《芥舟学画编》)
四、主要作品
吴道子的一生,主要是从事宗教壁画的创作,题材很丰富,兼工山水,描绘蜀道怪石崩滩很有名气。张彦远认为“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苏轼认为“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吴生“画塑兼工”,善于掌握“守其神,专其一”的艺术法则。

吴道子作品
据载他曾于长安、洛阳两地寺观中绘制壁画多达300余堵 ,奇踪怪状,无有雷同,其中尤以《地狱变相》闻名于世,还流传有 《宝积宾伽罗佛像》 、《道子墨宝》等摹本 ,莫高窟第103窟的维摩经变图,亦被认为是他的画风。
丽江永胜县城三公里外有一胜境,乃滇西久负盛名古迹之一。此处四时掩映于古木参天碧绿青翠的壶山之间,唤作“灵源箐”;因庙宇内石壁上镌刻有唐朝画圣吴道子所作观音像,又得名“观音箐”。
吴道子所做的卷轴画也相当丰富,如《送子天王图》、《八十七神仙卷》等。史料中记载了很多,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不能确定是否为吴道子的真迹,以下列举的都是可以考证的确实是吴道子的作品。
吴道子部分作品
|
|||||
画作类别
|
画作名称
|
||||
故实人物
|
《送子天王图》
|
《梁武帝》
|
《郗后》
|
《明皇受篆图》
|
《金桥图》
|
《朱云折槛图》
|
《汉光武帝燎衣图》
|
||||
人物写真
|
《玄元真》
|
《孔圣像》
|
《孔子按几 坐像》
|
《司寇像》
|
《颜子像》
|
《仲由像》
|
《李林甫像》
|
《陈希烈像》
|
《杨国忠像》
|
《一行大师真》
|
|
宗教壁画
|
《地狱变相图》
|
《托塔天王图》
|
《大护法神像》
|
《孔雀明王像》
|
《十指钟馗图》
|
《宝积宾伽罗佛像》
|
《万国咸宁》
|
《云行雨施》
|
《江海奔腾图》
|
《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图》
|
|
山水及其他
|
《南岳图》
|
《双林图》
|
《华清宫图》
|
《群驴图》
|
《鹿图》
|
五、画作风格
吴道子长于山水画,他主画的《金桥图》令人拍手称绝。在他独自画《嘉陵江山水三百里图》的过程中,其绘画技艺更有所创新。

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图(局部)》
唐代佛教、道教都十分流行,宗教艺术也有长足的发展。因此,吴道子的佛画艺术有很高的成就。他在东、西两京寺观作壁画四十(一作四百)余间,而且“人相诡状,无一同者”。西京兴唐寺御注金刚经院、慈恩寺塔前面文殊普贤及西面降魔盘龙、小殿前面菩萨,景公寺地狱帝释龙神,永寿寺中三门两神等,“皆妙绝当时”。吴道子画中门内神,圆光最在后,一笔而成。坊市老幼,每日有数百人“竞候观之”;及其下笔之时,“望者如堵”,只见他“风落电转,规成月圆”,围观的人群见他画技如此高明,“喧呼之声,惊动坊邑,或谓之神”。他画的人物,使人感到“虬须云鬓,数尺飞动,毛根出肉,力健有余”。可见,他画的人物形象鲜明,真切感人。他画人物,人体各部分比例十分精确。

吴道子画像
吴道子所画的《地狱变相》是其代表之作。《东观余论》记吴道子在景云寺所画《地狱变相》时说:“视今寺刹所图,殊弗同。了无刀林、沸镬、牛头、阿房之像,而变状阴惨,使观者腋汗毛耸,不寒而栗。”既然画中无“刀林、沸镬”的恐怖的直觉形象来辅助画面的“阴惨”,那么作品中当然要有比神灵鬼怪等更能强烈地感动人心的力量。据景云寺的老僧玄纵说:“吴生(道子)画此地狱变成之后,都人咸观,皆惧罪修善,两市屠沽,鱼肉不售。”其艺术效果如此惊人,足见吴道子在佛画艺术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
吴道子画人物,笔势圆转,衣服飘带如迎风飘扬,后人称这种风格“吴带当风”。敦煌的唐宋壁画中可见类似风格。与吴道子风格相似的还体现于线描与晕染等技法上。学者们认为,敦煌壁画中的兰叶描与吴道子线描绝技也是一脉相承的。唐代流行的兰叶描所描勾的形态,外柔内刚,粗壮者挺拔有力,精细者委婉柔丽。
在画史上评吴道子壁画是“人物有八面,生意活动。”“道子之画如塑然。”许多学者赞叹吴道子的画:“风云将逼人,鬼神若脱壁”。这样的形象在敦煌壁画中比比皆是。
上篇:米芾(北宋书法家、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