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 周制 魚龍海獸紫檀筆筒

  提示:點擊我可以放大
明代 周制 魚龍海獸紫檀筆筒

拍賣信息

藏 品:明代 周制 魚龍海獸紫檀筆筒

編 號:2558

起拍價:RMB 12,000,000-18,000,000

成交價:RMB 55,200,000

規 格:直徑14.6cm;直徑11.7cm;高16.5cm

拍賣時間:2012-01-01

拍賣公司:中國嘉德

藏品描述

明 周制 魚龍海獸紫檀筆筒’原爲文物專家、收藏家王世襄(1914-2009)舊藏。王世襄根據浮雕二龍的表現類似永、宣瓷器上的龍紋,以及其它動物的奇古之貌,認爲此筆筒絕非晚明所能有;又将其與朱守城墓出土的紫檀螭紋扁壺相比,認爲其時代風格顯然早于萬曆,其年代可能早至十五世紀中葉。然而,今日欲論斷此筆筒的雕制年代,恐無法僅就裝飾圖像而論,而須從多種角度:圖像、制作工藝、最初使用者以及品味等線索考察,本文即在王世襄既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從多方角度對魚龍海獸紫檀筆筒與所謂的‘周制’風格重新進行探讨,希冀能對其身世有更深入的認識。
 
魚龍海獸圖像
此筆筒器表滿浮雕魚龍海獸圖像,最引人矚目的主角是氣勢懾人的二龍。值得注意的是,它們的形态、風格與表現方式與其它造型奇古的海獸有異—二龍一爲海水龍,一爲騰雲龍,它們本來就是明代龍紋兩種最常見的表現方式。二龍各自盤踞在橢圓形狀筆筒較寬的一面。身形較大的龍,以矯躍之姿從海中翻騰躍出海面,激起洶湧波濤,龍身呈現雙S形的盤旋姿态。龍首豐頤而突出,長喙巨開,腦後鬃鬣(發,音讀:zong lie)分爲兩股向外奮張,神态威猛有力,成功地表現巨龍扭身轉首,彷佛要破壁飛出的瞬間姿态,可說是整個浮雕最精彩之處。另一面,身形較小的龍則是騰雲飛翔,身軀有部分出于畫外,其勢如從空中俯沖而下,迅即轉身急停。它的龍爪向前探出,目光恰與另一龍遙相對望,兩者俨然形成分庭抗禮之勢。從面對筆筒較寬一面的正面視角觀賞之,可發現二龍的龍尾則又分别’藏‘于筆筒較窄一面的波濤漩渦和卷雲中,使二龍行藏更顯得變幻莫測、迷離莫辨,猶如後世所形容的‘神龍見首不見尾’。
 
就二龍的造型來看,有學者認爲此二龍與永、宣瓷器上的龍紋相類似,但兩者間其實有很大的差異。舉例而言,如北京故宮所藏‘青花雲龍紋天球瓶’、‘青花海水白龍紋天球瓶’與‘青花雲龍紋扁壺’。比較起來,這些青花瓷器上的龍不僅身軀較爲壯碩、刻意強調上翻的長喙、鼻子,腦後鬃鬣與背鳍的造型,也都與魚龍海獸筆筒的二龍特征大異其趣。甚且,一爲青花,一爲木雕,不僅兩者材質不同;一爲平面的繪畫,一爲立體的浮雕,更是屬于不同的技法,并不适宜作風格比較的依據。
 
因此,以性質較接近的漆器工藝,尤其是着重于雕刻技法的明代剔紅、剔彩漆器,來與木雕‘魚龍海獸紫檀筆筒’作風格比對更爲合理。茲舉北京故宮藏‘明永樂款剔紅雲龍紋圓盒’、‘明宣德剔紅雲龍紋圓盒’以及‘明宣德剔紅九龍紋大圓盒’三件有代表性的作品爲例,可以注意到永宣時期漆器上的龍,頭部占全身的比例較小,身軀或肢部都比較壯碩,鼻與須也沒有固定的造型,背鳍皆爲固定形狀,尾鳍的部分短。就刀法而言,此時期少見銳利的棱角,刻工較爲圓潤。到了較晚的嘉靖、萬曆時期,剔紅漆器的風格有了明顯變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明嘉靖剔紅雲龍紋圓盒’。蓋面雕有一四爪巨龍,龍首比例較大,身軀、肢部似蛇一般修長,背鳍部分開始有大小變化、高低排列的鳍片組合,尤其是其如意雲紋鼻、星芒須、背鳍與尾鳍等造型特征,與‘魚龍海獸紫檀筆筒’的二龍可說是如出一轍;也是北京故宮收藏的‘明萬曆剔彩雙龍紋長方盒’,雙龍的龍首與尾鳍的造型也與之相類;另一件台北故宮藏‘明嘉靖剔黃山海龍鳳花卉紋圓盤’,龍的鼻子、眉毛、星芒須、背鳍型态等等,皆與‘魚龍海獸紫檀筆筒’的龍特征近似。歸納以上所舉嘉靖、萬曆時期漆器上的龍紋之例,可以看出此時龍的頭部比例變大,身軀與肢部明顯較爲細長,尾鳍部分則逐漸變大且拉長,在眉毛、鼻與須等部位出現了圖案化的造型,例如兩道橫燒火焰般的眉毛、如意雲紋鼻、星芒造型的須等。在刀法、刻工方面,更不同于永宣時期’藏鋒清楚、隐起圓滑’的特色,此時期的刀口呈現深峻陡直,鋒棱外露的現象。而嘉、萬時期的造型特征與刀法特色,亦可印證于‘魚龍海獸紫檀筆筒’的二龍。因此,藉由與上述紀年剔紅漆器的龍紋風格與刻工特色之比對,吾人實可确認‘魚龍海獸紫檀筆筒’的年代屬于較晚的嘉、萬時期,而其上限應該是在明代嘉靖時期(或可稍往前延伸至曆時甚短的正德年間),但無法早至十五世紀的永宣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