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鉴(明末清初画家)

 中國藝術家     |     来源  网络来源    |    2024-04-01 11:19
王鉴
王鉴(1598年-1677年)

 
一、人物简介
王鉴(1598年-1677年),字元照,又字圆照,号湘碧、染香庵主,江苏太仓人,明刑部尚书王世贞之孙。“清初六家”或“四王吴恽”之一,中国明末清初画家。 
 
王鉴年少时受文学艺术熏陶,尤喜绘事,遍临五代宋元名作,领略古人运笔用墨之道,心领神会。崇祯六年(1633年),中举。崇祯八年(1635年),官至廉州(今广西合浦)知府,世称王廉州。后去官归里。与王时敏门第、身份、志趣、年龄相仿,经常相互切磋画艺学问。 于1677年,去世,享年80岁。 
 
王鉴擅画山水,继承董源、巨然和“元四家”传统。早年多学黄公望,风格与王时敏相近;中晚年吸收巨然、王蒙画法,善用中锋尖笔,墨色浓润,皴法细密。所作青绿山水,烘染得法,富有简淡的情趣。画风较王时敏有变化,但同样以仿古功力受人称道。王翚、吴历成名前曾得其指授。其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画跋》等传世。
 
二、艺术风格
王鉴摹古工力很深,笔法非凡,擅长山水。与王时敏王翚王原祁、恽寿平、吴历齐名,并称四王吴恽或清初六家,成为画坛正宗。为“清初六家”之一。
 
王鉴和王时敏、袁枢一样,早年曾经得到过董其昌的亲自传授,他一生的画业就是沿着董其昌注重摹古的方向发展,继续揣摩董源、巨然、吴镇、黄公望等诸多前辈大家的笔意,仿古吸收并转化古人的笔墨结构,形成了自己丰富的山水画语言。
王鉴画的坡石取法黄公望,点苔学吴镇,用墨学倪瓒。尤其是他的青绿设色山水画,缜密秀润,妩媚明朗,综合了沈周、文征明清润明洁的画风,清雅的书卷气跃然纸上,历来为后人所称道。擅长山水,远法董(源)、巨(然),近宗王蒙、黄公望。运笔出锋,用墨浓润,树木丛郁,后壑深邃,皴法爽朗空灵,匠心渲染,有沉雄古逸之长。间作青绿重色,亦能妍丽融洽。信云林山水意极绵密。仿山樵山水,仿赵大年《春景》没骨山水、仿洪谷子设色山水,疏密奇正,纯以篆法写轮廓。仿子久《秋木山色图》《仿黄公望烟浮远岫图》、摹沈石田山水、仿董源《秋山图》仿范华设色山水、仿巨然山水,骨重气轻。其作品大多摹古,信效名家,缺乏独创,并具有浓厚的复古思想和形式主义画风。
 
 
三、作品集
代表作有《长松仙馆图》《仿巨然山水》《仿王蒙秋山图》等。著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画跋》等。传世画迹有《虞山十景图》《梦境图》等。
 
《花石盆兰图》
《花石盆兰图》
《花石盆兰图》
轴 绢本 设色
159.2x71.1厘米

 
收藏和数据: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款识题跋:
自跋: 甲戌(1634年)夏日写。王鉴。 赏鉴跋: 本幅: 石台之上蔚盆兰。台下秋花各种攅。位置合宜精寓意。宁论傅绿与涂丹。辛卯新秋御题。(印记:乾、隆)
 
钤印:
作者印: 知如、王鉴之印。 收藏印: 鉴藏宝玺:乾隆御览之宝,乾隆鉴赏,石渠宝笈,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石渠定鉴,宝笈重编,乾清宫鉴藏宝,嘉庆御览之宝,宣统御览之宝;收传印记:且闲子。
 
著录书籍:
石渠宝笈续编(乾清宫),第二册,页580; 故宫书画录(卷八),第四册,页82; 故宫书画图录,第九册,页11-12。
 
简要介绍:
此幅绘玲珑石上置一盆幽兰,花叶繁茂,穿插得宜,显示了深厚的写实功底。清初王鉴以山水名家,此幅写生花卉款印也是王鉴,然字号知如,定是与王鉴字元照者是两人,而此王鉴无考,以俟知者。(夏纯景) 
 
《仿梅道人山水图》
《仿梅道人山水图》
《仿梅道人山水图》
立轴 纸本 水墨
78.1x41.7厘米

 
收藏和数据:
天津博物馆藏
 
款识题跋:
自跋: 己酉(1669年)春仿梅道人笔似舜翁老年台词宗正,王鉴。
 
钤印:
作者印: 王鉴之印、湘碧。 收藏印: 逸仙秘玩。
 
简要介绍:
此幅画为王鉴仿元代画家吴镇笔墨所绘。远处山峦此起彼伏,高峰陡峭险峻;山中树木蓊郁苍翠,数座楼阁掩映于群山和树木之中;山脚下流水潺潺,河中乱石数块,岸边边杂树丛生,一派山中自然之景呈现眼前。
 
四、历史地位
 
 清代--王鉴山水立轴画
 清代--王鉴山水立轴画
 
王鉴是清初正统派的领袖之一,与王时敏、王翚、王原祁并称“清初四王”;增添吴历、恽寿平两人,又统称“四王吴恽”,亦与王时敏、王原祁同归“娄东派”。他在当时声名煌赫,影响颇大,但由于其生平事迹记载多有缺略,艺术上又与并称“前二王”的王时敏渊源相近,风格亦颇多共同点。因此,对王鉴的个案研究殊为缺乏,往往是在论述王时敏时顺便谈及,视“二王”为一体,乃至有学者认为:“和王时敏同时代的王鉴,作品之间经常类似到如果不具有一对利眼,就无法区分它们的地步。”
 
其实,王鉴与王时敏虽处于同一历史时期,但生活经历并不相同,画学道路也有所区别;虽同受董其昌绘画思想影响,崇尚以“南宗”为主的传统,但范围和重点有所不同,所形成的笔墨风格亦相迥异;虽同属“娄东派”,但王鉴对“虞山派”的王翚更有直接影响,吴历也受过其指授,故一日史有“后学津梁”之誉,其影响与作用自与王时敏有别。因此,具体而微地梳理王鉴的生活经历和画学道路,师承范围和笔墨风格,以及在画坛的影响和地位,并将“二王”联系起来对照剖析,当能揭示出王鉴艺术自具的特色和独特的贡献, 给予其独立的准确的历史定位。
 
五、评价
清代--王鉴的扇面、横轴、画册等
清代--王鉴的扇面

 
在晚明的乱世中,既不能“兼济天下”,就只好“独善其身”。即使在数年后多铎率清军攻破常州、无锡、苏州等城之后,他也没有迎降清军,出仕新朝,而是守住清白,继续绘事。
 
他的绘画却因此受益,身为明朝遗老,无处宣泄的亡国之恨令他在故纸堆里寻找寄托,而大量临摹古画,不仅夯实了他的传统功夫,也暗合了明朝遗老的民族情结。所以,他“从董巨入手广泛吸收北宋范宽、江贯道以至五代荆浩、关同等,南宗北宗,无所不学,打下深厚的基础,进而优游于元四家倪云林、黄子久、王叔明、吴仲圭之间?”(蔡星仪《王鉴艺术论》),他的多数“仿”、“摹”、“橅”、“拟”作品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他也因此与王时敏一起并列清“四王吴恽”之首,在美术史上是一位不可忽略的人物。
 
王鉴艺术天赋极高,又是性情中文人,且看是什么原因驱使他画下这本册页的:丹青一派,自吴中文沈、华亭董宗伯后,几作广陵散矣。近时惟吾娄太原乔梓、延陵伯仲得传正脉,予每见其所作,即欲焚弃笔砚。但习气未除,见案头笺素便涂抹满纸,知不免为法眼捧腹,右古十帧,不敢求形似也。丙申冬十二月王鉴识。 这是册页最后王鉴自题的跋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