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治(中国江苏籍艺术家)

 中國藝術家     |     来源  网络来源    |    2024-03-31 17:04
宋文治
宋文治(1919-1999)

 
一、人物简介
宋文治(1919-1999),现代画家。江苏太仓人。早年从张石园学习山水,后得陆俨少指授并拜吴湖帆为师。1951年入江苏省国画院受傅抱石影响,致力于山水画创新。其早年作品风格疏秀;中年笔墨劲健,意境灵奇,时代气息浓郁;晚年变法,尝试没骨泼彩,格调清新,意境空蒙迷茫。曾任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美协副主席、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等职。出版有《宋文治画集》《宋文治作品选集》等。
 
二、绘画经历
他从事画艺初期由《芥子园画谱》、清初“四王”入手,笔墨精妙,品味高雅,继而又上溯明、元、宋笔墨韵致,兼学南北诸家。曾得朱屺瞻、陆俨少二老指点,又从张石圆、吴湖帆学画,得见大量名家真迹,心摹手追。特别是在解放后他开始背起画夹走向自然,广师造化,进一步融合诸家诸法,致力于探究以传统笔墨表现新时代风貌,历二万三千余里,创作出大批讴歌祖国山河的、属于自己的、溶入了新时代特点和现代人感情的山水画。
 
1956年便以成名作《桐江放筏》在画坛崭露头角。受清僧石涛“笔墨当随时代”等思想影响,他在特定的绘画语境中用“老瓶装新酒”,创作出了《山川巨变》等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个人画风也随之一变。
 
之后他继续坚持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游历名山大川,外师造化,内得心源,不断锤炼笔墨,开拓画境视野,继续以传统水墨写意笔法表现时代风采,由此画名日隆。
 
他以典雅独致的审美观念和笔触生动地描绘黄山、庐山、长江等,作品构思精巧严谨,笔墨苍劲凝练,画风清新秀润,气势雄放宏大,意境深邃隽美。特别是他的江南风情画作因为清丽典雅、个性秀逸明快而独标一格。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宋文治受泼墨泼彩等画风影响,借鉴青绿山水、浅绛山水和西洋水彩等画法,大胆否定自我,再次开拓思变,进一步地锤炼新的绘画语言,力求探究中国画未来新路,终以没骨泼彩山水画新风貌凸现于世。
 
与张大千、刘海粟凭借激情泼墨泼彩偶然所得画法不同的是:他大胆地将泼彩、流痕、拓迹等渲染手法与勾、皴、擦、点等传统笔墨有机地融为一体,作画程序恰与水墨设色技法相反,意在笔先,于色中施墨,并在绘画中增添了“制作”技巧成分,由此淋漓尽致地表现客观自然,这同时也显示了他驾驭笔墨,丰富变幻的技巧,又再次引起了我国画坛的密切关注。
 
他还曾被誉为“当代山水画八家”之一,因其喜绘江南水乡柔美虚灵、清新隽秀的风光,秀润中见苍茫,得有“宋太湖”之雅号,由此进一步地延续和发展了现代“金陵画派”山水画风。因为清丽典雅、个性秀逸明快而独树一帜,有“宋太湖”之美誉。
 
 
三、艺术评价
20世纪的山水画经历了不同于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发展过程。在上世纪50年代,不仅并存了历经晚清、民国的一代著名山水画画家,而且造就了一批成长于20世纪50年代、但在20世纪具有历史地位的山水画画家,宋文治(1919—1999)就是其中之一。
 
1949年,宋文治31岁。他所师承的吴湖帆(生于1894)、张石园(生于1898)长他20余岁,陆俨少(生于1909)长他10岁。而这一时期比他们更年长的山水画画家则有:齐白石、黄宾虹、吴待秋、高剑父、冯超然、贺天健、朱屺瞻、胡佩衡、刘子久等。他们的年龄不仅都超过了50岁,而且都是作为传统山水画的传人,表明了与传统在某一方面一脉相传的关系。显然,让他们来改造山水画,并承担历史的责任,有点勉为其难。另外一部分势力,如钱松喦、傅抱石、潘天寿、赵望云等,同样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但是,他们正值壮年,以其超凡的领悟力理解了当时的文艺政策与传统的关系,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创作了一批为时代所认可的作品,在同辈人中脱颖而出,并带领了像南京的亚明、宋文治、张文俊和西安的石鲁、何海霞等一批中青年画家,形成了金陵和长安两个画派集群,加上岭南的关山月、黎雄才等,共同创造了20世纪50年代山水画辉煌的历史。
 
20世纪50年代新山水画的崛起,主要是以写生改变了传统山水画通过画谱而世代相袭的画法,不仅获得了发展的契机,而且因其具有启示性的意义对其他画种的改造和表现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加上后来北京、上海、江苏中国画院的相继建立,在国画发展的重要地区集聚了一批著名的画家,发挥了群体的力量,形成了创作高潮,新作层出不穷。而每有突破都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鼓励,往往成为时代的样板。上世纪50年代的新山水画出现了前无古人的时代新貌,而一批与时俱进的画家也在创作中逐渐确立了自己的地位。
 
宋文治从1956年开始创作《桐江放筏》《黄山松云》,刚一入道就得到了社会的好评,因此,在江苏国画院刚成立的时候,就以一个不太为人重视的师范美术教师的身份首批进入了江苏国画院,与一批江南的老画师集聚金陵。可以说宋文治是生逢其时。宋文治也很好地把握了这一历史的机缘,后来又相继完成的《京口新貌》《采石工地》《劈山引水》等。
 
从美术史的角度来看宋文治在20世纪山水画发展史上的地位,除了他在山水画创作方面的成就之外,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确认:
 
一、以“四王”的浅绛画法写时代新意,使这一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宋文治生于娄东(太仓),和“四王”之首的王时敏为同乡。因此,他和“娄东画派”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加上他后来所师的张石园、吴湖帆都是“四王”的传人,表明了宋文治具有画史上所强调的文人画家的“胎性”。虽然,20世纪50年代的山水画创作,比以往更注重题材所反映的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也更注重题材所表现的社会意义,但是,在这一新旧的过渡时期,如何用旧法表现新的内容,同样也是一个重要的评估标准。尽管晚清、民国以来激进的思想家都把“四王”作为保守势力的代表,而推崇像石涛和“扬州八怪”那样的反叛精神,可是如果以石涛和“扬州八怪”这样的笔墨表现新的时代,那种狂怪与时代的距离更遥远。20世纪50年代的新山水画的主流样式,实际上是在“四王”一派山水画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宋文治正是适逢其时地运用了他所掌握的传统笔墨,以“四王”的浅绛法巧妙地表现了时代的新题材,推陈出新。
 
二、以传统的笔墨抒一己胸臆,创造了独特的“宋家山水”面貌。
宋文治的山水画在“四王”的基础上,又受到朱屺瞻、傅抱石、钱松喦、李可染的影响,反映出转益多师的特点。从画家的个性特点上来看,宋文治属于亦步亦趋的儒者,规矩法度不仅反映在他的画面中,也表现在他其曲中规的品性中。因此,他的绘画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他的画内敛而不事张狂,具有了传统文人画的从容雅逸的品格,也反映了发展过程中的传统方式。
 
直到1981年,宋文治开始了以泼彩法入画,在严谨的法度中融入了许多偶发性的生动效果,画面从此氤氲弥漫、色彩斑斓,其个人风格亦即此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宋文治晚年的创作,在个人风格中增加了丰富性的笔墨语言,使“宋家山水”的面貌进一步得到确立。
 
宋文治山水画历经50年的发展,在当代山水画的格局中,是南方一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从而在20世纪山水画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四、人物作品
代表作品
1、《松隐觅句图》61×37㎝ 1949年作
2、《山川巨变》28×115㎝ 1960年作
3、《北温泉道中》 49×38㎝ 1960年作
4、《韶山毛主席故居》28×33㎝ 1960年作
5、《江南春朝》 67×49㎝ 1962年3月作
6、《山城雨后》75×42㎝ 1962年作
7、《新安江上》113×71㎝ 1964年作
8、《江南三月》 [6] 1965年作
9、《长征第一关》91×73㎝ 1965年作
10、《太湖新装》93×145㎝ 1972年作
11、《扬子江畔》68×85㎝ 1973年作
12、《太湖清晓》82×148㎝ 1973年作
13、扬子江畔282×148㎝ 1973年作
14、《井冈山八角楼》1973年作
15、《洞庭春色》1973年作
16、江南细雨82×148㎝ 1973年作
17、《劲松挺翠 梅园长春》1976年1月作
18、《黄山云》 131×64㎝ 1977年作
19、《茨坪常青》 97×243㎝ 1977年作
20、《李花春雨江南》47×94㎝ 1978年作
21、《春到江南》92×67㎝ 1979年作
22、《香港》45×105㎝ 1979年作
23、《江南春》20世纪70年代作
24、《水乡三月》37×45㎝ 20世纪70年代作
25、《云壑涧泉图》68×43㎝ 1980年作
26、《日本岚山周总理纪念碑》41×32㎝ 1980年作
27、《华岳积翠》38×45㎝ 1981年作
28、《茅山壮姿》69×69㎝ 1981年作
29、《江南三月》68×45㎝ 1982年作
30、《江南春晓》 [7] 1983年作
31、《白云涧泉图》77×47㎝ 1984年作
32、《春风又绿江南岸》96×73㎝ 1984年作
33、《江南春色》 [4-5]72×48㎝ 1986年3月作
34、《秋江晓泊》45×38㎝ 1986年作
35、《运河两岸春意浓》 [8] 1987年作
36、《晴雪》38×45㎝ 20世纪80年代作
37、《轻舟已过万重山》89×60㎝ 20世纪80年代作
38、《黄山石笋峰》28×38㎝ 20世纪80年代作
39、《黄山晴雪》 44×78㎝ 20世纪80年代作
40、《秋瀑图》28×38㎝ 20世纪80年代作
41、《山高水长图》60×40㎝ 1990年作
42、《洞庭春晓图》 [6]1990年作
43、《江南春》37×45㎝ 1995年作
44、《万壑松云图》 35×50㎝ 1997年作
45、《江南春色图》 [9] 20世纪90年代作
46、《溪畔山村》37×45㎝ 20世纪90年代作
47、《李白诗意》53×45㎝ 20世纪90年代作
48、《幽涧图》45×38㎝ 20世纪90年代作
49、《奔流图》38×46㎝ 20世纪90年代作
50、《秋江图》38×45㎝ 20世纪90年代作
 
五、艺术馆
太仓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娄东画派”的发祥地,素有“画乡”的盛名。从元、明、清以来六百余年间,这里深厚的文化沃土孕育了数以百计的书画家和彪炳画史的丹青巨匠,明代仇英、清初王时敏、王鉴,开启了娄东先河;又以王原祁为代表的“娄东画派”庞大画家群体,形成了江南山水画的大本营;继之后“小四王”、“后四王”等等,连锦不断几百年。建国后,“娄东画派”重振。太仓藉著名画家朱屺瞻(1892-1996)、宋文治(1919-1999)两位大师,德艺双馨,各树一帜,艺术成就饮誉海内外,为世人仰目,太仓人民也引以为骄傲。
 
为了弘扬两位大师高尚的人品和献身艺术的精神,太仓市人民政府于一九八九年拨款,相继建成“梅花草堂”和“宋文治艺术馆”。宋文治艺术馆为全民公益事业单位,占地1000余平方米,主体陈列馆粉墙黛瓦,古色古香。庭院内,假山荷塘,布置典雅,宋文治先生汉白玉雕像座落于嘉木修竹之间,供参观者瞻仰。艺术馆紧接宋文治先生故居“松石斋”,古松相拥,奇石作伴,为宋老生前回乡创作生活的寓所。
 
宋文治艺术馆是一处当代名人纪念馆,收藏有宋文治先生生前捐赠的其代表作品及明清书画珍品和出土文物。同时还收藏有众多当代书画佳作。艺术馆除常年对外开放外,并开展学术研究、书画交流、培养人才等工作。朱屺瞻百岁画展也曾在此隆重举行。先后接待了彭冲、王光英等国家领导人和华君武、唐云、亚明等众多书画家和中外友人,参观者达数万人次。全国政协主席李瑞环同志专为宋文治艺术馆书写了“祖国山河美,入画更光辉”的题词。艺术馆是太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也是太仓具有丰富内涵的人文旅游景观之一。
 
六、作品赏析
 
宋文治作品
宋文治作品

宋文治作品
宋文治作品

宋文治作品

宋文治作品

宋文治作品

宋文治作品